close

一、道德的前提

皮德思認為道德的前提,是由於人有自由自主的選擇能力,這是道德生活及行為責任的基本條件。而行為的原因可分為特殊普通特殊的原因是不可預測的,如意外,因此可以不用追究行為責任,而普通的原因則是個人所選擇的,結果也由個人承擔,而這是可以經由理性思考來改善的,故唯有自我認定可以控制本身的行為,才能有效的節制自己,而使道德日益精進。所以道德教育最終的目在於培養「自律的人」。 

二、道德的演進

非理性期:此一階段兒童不能夠根據概念圖示系統地建構自己的經驗,其經驗仍屬於原始經驗層次

             乏理性認知能力,展現一種受「願望情」占支配地位的生活方式,意指被動的接受人事

             物的刺激。 

 

自我中心期:此階段的兒童不能把自己當前的對象中脫離開來,受當下即刻的情感支配,注意眼前急迫的而具體的東西,其思想受自我中心慾、需要或反感控制,很少意識到他人的慾望喜好。 

 

 

法律期:此階段個人的自我中心思想會被傳統規範或習俗道德所取代,因此個體會不加批判地接受,雖然偶爾會努力朝向自主的行為,但常見的是回到做「合乎規矩」的事。故此階段的道德判斷依準不是自己形成或認定的,而是他人社會已教給或規定的。 

 

 

理性道德期:個體能夠根據基本原則評價社會習俗規則,根據原則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克服自己的不理性傾向,而堅持自己的原則,並能因此建立自己一套的道德規準,並且在新的環境中,對照基本原則提供的理由修正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此階段的個體是具有強大意志力的,能夠抵禦本能性傾向、自我中心傾向,非批判的習慣化特性等相反傾向,忠實地將自己對基本道德原則的接受轉變為堅定持久的行動。 

 

三、道德的規準
皮德思認為各派的道德理論多從個人的觀點來談道德規準,而忽略了影響人思想的社會因素。事實上道德問題也可以做理性的探討,若能從群體社會之道德討論或是道德判斷的歷程著眼,或許能發現有某些原則是大家所能共同接受的,稱為「道德的互為主觀性」。因此皮德思提出了他所認定的道德規準,即「公平」、「價值活動」、「關心別人的利益」、「自由」、「尊重別人」和「說實話」。 

四、道德的內涵
⒈ 個人價值活動的追求:需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認清價值的能力以及行動目標不可偏離「善」。 

社會義務和責任的履行:人人履行本分,是社會維持其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因素。 

⒊ 人際關係的維持:公平、誠實和信守契約。

⒋ 廣泛人生目標或動機的實現:仁慈、愛、和尊重別人。

⒌ 行為特殊方式的表現:一方面為意志力的展現,包括正直、決心、良知和言行一致;另一方面則是理

                      性能力的發展,包括自律、創造和智慧。 

五、道德教育的概念

形式與內容:所謂道德的形式是指理性認知情感表現的方式;道德的內容則指個人認定或依循的社

         會規範,而道德教育 的理想就是能夠培養能夠做理性判斷並且有高層次情感表現的自律的

              人。 

 

理性與情性:皮德思認為至高的道德是理情融合的,個體不但要有豐富的學識,才能認清事實、理性

             判斷,還要有追求真理的熱忱,兩者彼此相輔相成,才能使情感的表達「發而皆中節」。 

 

理性與習慣:對皮德思而言,欲登理性與自律的殿堂,必先經過習慣庭院,也就是說,習慣雖然是未

              經思考而成的行動,但習慣的建立與改變常是包含著理性思考的成分在,所以習慣不一定

              是不加思索或是強迫性的,要是能夠運用理性思考來建立習慣,則習慣將成為原則化道德

               的基礎。 

 

 

六、道德教育的實施

⒈ 自由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最終的目的在培養一個能夠自由選擇的人,也就是能夠自律的。而培養自由人要經過兩個階段: 

 

⑴ 成為一個選擇者:有四個先決條件,一為具備正反兩面的思考能力,二為充分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三為有效的連結目的與方法,四為確實認識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 

⑵ 自律的發展:可從三方面進行,即「真切感的培養」、「理性反省能力的培養」與「意志力的培養」。 

 

⒉ 權威與道德教育

皮德思認為服從權威是邁向自律的必經之路,因為道德的發展是由他律到自的,而要使兒童的自律成為可能,權威的運用必須理性化,且須以任務為依歸,因此權威在教育上的應用需注重以下幾點: 

⑴ 強制權威對年幼的兒童教育是必要的。
⑵ 權威的應用應在亦師亦友的氣氛下進行
⑶ 權威者應發揮身教的功能。

⑷ 權威應從大處著眼,旁枝末節由兒童做主。

 

⒊ 處罰與道德教育

皮德思對於處罰傾向功利主義的看法,以社會多數人的福祉為目的,達到 社會控制的手段。處罰能使學生行善,並預防其大惡,並可維護其他學生的權益或學校紀律,但使用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⑴ 應讓學生理解「為何」,適時的教育啟發,有助於道德的養成。
⑵ 處罰要注重一致性。
⑶ 處罰時應針對行為,不可對學生進行人格羞辱,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高尚的品德。 

⑷ 處罰需視個別差異。

 

⒋ 宗教與道德教育

皮德思認為宗教中所涵蓋的若干概念可與理性道德的精神息息相通,稱為理性道德的宗教層次」,因此暸解宗教的精神有助於培養理性道德。宗教中所含的道德意義如下: 

⑴ 宗教使人謙遜。
⑵ 宗教教人尊重和愛的美德。
⑶ 宗教予人接受事實的勇氣和逆來順受的胸懷。
⑷ 宗教引人追求高價值的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育內 的頭像
    教育內

    let it go的部落格

    教育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