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著有人類悟性論(Essays Concerning the Human Understanding)、教育論叢(Thoughts on Education)等書,闡揚其保守主義及理性主義的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有:
1.教育目的:教育係給予兒童身體、心智及道德上的訓練,使兒童經由感官訓練而形成良好的舉止習慣並具備美德及智慧。換言之,教育係在培養身心、品德良好的上層社會人士──紳士。
2.教育內容:教育應包括三種主要的內容:體育、智育及德育。最先應以近乎斯巴達禁慾刻苦的方式施予體格訓練,其次再施與道德訓練,要犧牲慾望以發展理性,以理性自我控制養成良好習慣。智育則在最後才實施。智育以培養推理能力為目的,使學生能以此能力研究學問。
在智育方面,他特別強調數學對推理能力的訓練價值,他說學習數學並不在使他們成為數學專家,而是使他們具備推理能力。此外,發展讀寫算的能力比讀寫算的教導更重要。
他也強調語文、繪畫、地理、歷史、天文、倫理等各種課程的學習,但他重視的是教學歷程,而不考慮這些課程本身在生活上的實用價值。他僅希望以這些課程訓練一個人的心智能力。因此,他的學說被稱為形式訓練說。
3.教學方法:對教學方法頗多描述:
(1)主張家庭教師制度(tutorial system):不信任學校,認為家庭教師制度才是培養紳士最佳的途徑。主張慎選家庭教師。至於一般平民,認為不必受教育,受學徒訓練即可。
(2)重視注入式的教學法:洛克以科學方法討論人性,認為人性如白板(tabula rasa)、如白紙,並未具備公正、道德、原罪等先天觀念。認為一個人的知識、觀念及價值觀都是經由與外界事物的接觸及人們的感官經驗得來的,故教學並非蘇格拉底式的先天觀念由內往外發展的引導或啟發過程,而是由外往內的注入(instill)或灌輸(indoctrination),注入或灌輸愈多,知識也愈多。對教育的功能十分樂觀,認為小孩的心智是可以隨意轉向這方或那方的,正如水一樣。他的學說十分強調後天的經驗,故又被稱為「經驗主義」(Empiricism)。
(3)重視感官記憶及推理的訓練,感官印象是學習的基礎,教育應先發展兒童感官,感官所獲得的知識必須加以記憶。此外,推理能力係智育的目標,有了推理能力,可以舉一反三,知識的領域乃能不斷擴展。
洛克的形式訓練論一直影響至十九世紀中葉的中等及高等教育,其影響力甚至在康美紐斯之上。直接影響有三:
1.原本因科學知識發展而要遭到淘汰的經院哲學等宗教科目有了防衛的說辭。他們認為宗教課程可以施與道德、精神、心智及體育等方面的訓練(如經院哲學的寺院派可提供道德訓練,武士精神則提供社會及體能訓練)。
2.人文主義所倡導的古典語文學習亦因形式訓練說有了存在的價值。在古典語文如拉丁文或希臘文雖因法文已成為國際語文而失去實用價值,但卻是訓練心智的最佳工具。經由古典文學所獲得的記憶及推理能力可轉移至其他課程學習。古典語文既具有訓練價值,故不應偏廢。此項理論使傳統的拉丁文法中等教育得以繼續維持,最明顯的證據是牛津大學至一八三○年以前其入學考試科目仍是古典語文及數學。
3.教育萬能:感官及心智能力訓練說強調後天經驗,完全排除先天的因素,使教育具有最高的價值。當時教育界充滿一片樂觀的氣氛,認為經由注入及灌輸式的教育,可以任意改造受教者,故「教育萬能」的口號十分流行。
洛克並不重視平民教育,認為一般平民只需要具備宗教及職業所需知能即可,與紳士子弟之禮格、道德、理性訓練三種不同。此種論調反映當時英國社會上曾社會階級的教育觀,對英國教育的理想與實際有極深的影響。
-----------------------------------------------------------------
除上述之外,他反對體罰。
免除體罰的方法有三:
1.提供有用教材、改善教法。
2.充分認識學生心理發展。
3.唯有倔強與任性才需受罰。
體罰原則:
1.先屈服兒童心志。
2.建立教導者權威。
3.保持莊嚴肅穆。
4.帶仁慈之心。
對他的批判:
優點:
1.重視道德教育。
2.有理想紳士的養成目的。
3.為貧苦子女設立學校的養成要求。
缺失方面:
1.經驗論說法不一致。
a.他的哲學理論,強調人性如白紙。
b.但在教育學說上,又認為天性有許多本質上的差異,此二種說法有矛盾之處。
2.對兒童說理的主張值得懷疑,幼童年紀尚小,是否能說理,值得懷疑。
3.體育訓練太苦,幼兒體弱,若不加以保護,反要其吃苦耐勞,似乎不夠仁道。
因此,他重視德育,但是我沒聽過什麼品德先知,請問是從哪裡出來的呢?
- Oct 14 Tue 2014 19:44
洛克補充(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